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许多种源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优异种质资源储备不足、精准鉴定挖掘不够等制约着种业高速发展。
天津农业主管部门重视种业发展,黄瓜、花椰菜、鲫鱼、水稻等种业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天津力争种业强市持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如何让种质资源“开口说话”,让万份资源“出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8月,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建成,同年使用。目前,该种质资源库建有2个长期库、2个中期库、3个中期可调库和1个自动化库,现已入库种质资源5.2万余份。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简称生物所)在“保种源、破卡点、挖基因、创材料”上下功夫,开展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农科院各所也在不断地将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资源存放在种质资源库中,努力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破解重重难关
应收尽收扩充津门种源
为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生物所联合天津各涉农区结合农作物分布及种植现状,分别制定区级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实施方案。
每一份资源的采集都是科研人与时间和空间的赛跑。生物所成立专家组队伍,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数据系统录入,做好了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近年来,很多区发现新品种,通过调查与扩繁、评价,大批资源并被列入育种资源材料。”生物所副所长兰青阔介绍,“从宝坻收集的被称为‘老太爷种儿’的一个白菜资源,包心好、心黄,正在提纯复壮。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19年十大优异种质资源的‘猫耳儿’豆角,通过提纯复壮及优选,筛选出2个优良品系。2021年蓟州调查队发现1个核桃资源坚果外观奇特,下一步准备深入研究并开发。”
普查与收集行动涉及农田、森林、山区等多种生态类型,特别是天津蓟州山区,隐藏着丰富的野生资源和地方品种,是天津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获最多的资源区。环城涉农区由于城镇化的扩张加剧,很多年代久远、稀有的资源已无法获得,但科研人员仍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专家们先后开展系统调查采集工作487人次,足迹遍布96个乡镇223个村。
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所收集的687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涵盖农作物5大类80种,其中蔬菜作物381份,占比50%以上;地方品种和野生资源居前两位,分别为601份和51份,分别占总量的86.98%和7.38%;先后累计向国家种质资源库(圃)提交18批次。
万份资源“归家”
保存期长达50年
种质库是植物种类保存和多样性维护的重要途径,“全市12万份种质资源分散保存在育种课题组或企业育种家手中,种质资源保存条件差,贮存数量少,贮存年限只有5—10年,每年都有大量珍贵种质资源由于储存保管不善丧失活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直接制约本市农作物种业可持续发展。”兰青阔表示,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有利于加大对具有天津特色优势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种质资源怎么样永久保存,如何永续利用?天津建立了高标准智能化的种质资源库。生物所专门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合、保存与共享服务,面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政府部门、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共享服务,为科技创新、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作物种质资源实物及信息。
资源库建立了较完善的软硬件设施,确保珍贵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可满足天津未来50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的战略需求。目前已保存种质资源52418份,主要包括粮食类(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经济类(芝麻等)、蔬菜类(豇豆、白菜等)、牧草绿肥(牧草等)在内的28个科79个属共计117种。
津门野生大豆幸运地成为新库首批“住户”。2022年10月,生物所对西青、蓟州和武清的野生大豆进行种质资源的采集与保护,三地共采集野生大豆1725克。采集过程中,不仅对种子生长环境以及根系、植株、叶片等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也对周边土壤进行了取样,达到保存要求后封装进入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我们在参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运行模式和标准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入库流程,如种子清选、百粒重测定、种子发芽实验、种子水分测定、种子干燥程序以及种子包装入库程序。”助理研究员王璐说。
种质信息通过资源库电子档案陆续上“线”入“云”,科研人通过资源库科学使用让种质资源出“圈”,回应了三农人多样化多场景的种业需求。多种多样的种子蕴含着巨量的研究价值,生物所将对多种种质资源进行规模化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完善种质资源基础信息,建立表型数据库和基因组数据库,并对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索重要性状新基因的基因功能和分子调控机理。
关键词: